手工聚脲用于水池时,材料本身的性能直接决定最终效果,需重点关注以下指标,避免因材料选型错误导致后期渗漏或脱落。
水池环境长期接触水(可能含氯、酸碱等),且需承受一定水压,材料需满足:
- 耐水性与耐化学性:选择通过长期浸水测试(如 7 天、14 天)的产品,确保在常温水、泳池含氯水或景观水(可能有藻类)中不发生起泡、降解。若水池用于工业废水暂存,需额外确认材料对特定酸碱(如 pH 3-11)的耐受性。
- 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:手工聚脲的拉伸强度建议≥10MPa,断裂伸长率≥300%,以应对基层(如混凝土)的微变形,避免因结构沉降或温度变化导致涂层开裂。
- 附着力:对混凝土基层的附着力需≥5MPa(拉拔法测试),这是防止涂层与基层剥离、出现窜水的关键。
- 环保性:若为饮用水池或景观水池(可能有儿童接触),需选择符合《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卫生安全评价规范》的产品,确保 VOC 含量低且无有毒物质析出。
手工聚脲施工需依赖底涂、中涂(必要时)、面涂的完整体系,三者需为同一厂家配套产品,避免因兼容性问题失效:
- 底涂:用于封闭混凝土毛孔、增强附着力,需根据基层含水率选择。潮湿基层(含水率 8%-15%)需用潮湿面专用底涂,干燥基层(含水率<8%)可用普通环氧或聚氨酯底涂。
- 面涂:若水池需承受摩擦(如泳池行人、景观池清理),需选择耐磨面涂(硬度≥邵 D 65);若需抗紫外线(露天水池),需选择含抗 UV 助剂的面涂,防止长期暴晒后涂层老化、变色。
水池基层(多为混凝土)的状态直接影响聚脲涂层的附着力和密封性,这是手工聚脲施工中最易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环节,需达到 “平、干、洁、固” 的标准。
混凝土基层表面需平整,无明显凸起、凹陷或裂缝,否则会导致聚脲涂层厚薄不均,薄弱部位易破损:
- 用 2 米靠尺检查,平整度误差需≤2mm/2m。若有凸起,需用角磨机打磨平整;若有凹陷(深度>5mm),需用专用修补砂浆(如环氧修补砂浆)填充,且修补后需打磨至与周边平齐。
- 基层转角(如池底与池壁交接处)需做成圆弧过渡,半径≥50mm,避免直角处涂层因应力集中而开裂。
- 干燥度:混凝土基层含水率需严格控制在 8% 以下(可用含水率测定仪检测)。若基层潮湿,水分会在聚脲涂层下积聚,导致起泡、脱落。露天水池施工前需确保基层无积水,且雨后需晾晒至少 24 小时(根据天气情况调整);地下水池需做好降水和排水,必要时设置防潮层。
- 清洁度:基层表面需无灰尘、油污、脱模剂、浮浆等杂质。施工前需用高压水枪冲洗(压力≥8MPa),油污处需用专用除油剂擦拭干净,干燥后再用吸尘器清理残留粉尘。若有浮浆,需用钢丝刷或角磨机彻底清除,露出混凝土本色。
- 基层混凝土强度需达到 C30 及以上,表面硬度需≥20MPa(可用回弹仪检测)。若强度不足,需先进行补强处理(如涂刷混凝土增强剂),否则基层起砂会导致聚脲涂层失去附着基础。
- 裂缝处理:宽度<0.3mm 的微裂缝,可直接用底涂封闭;宽度≥0.3mm 的裂缝,需先用切割机沿裂缝切出 “V” 型槽(深度和宽度均≥10mm),清理干净后填入专用裂缝修补胶,再用修补砂浆找平,最后涂刷底涂。
手工聚脲与机械喷涂聚脲不同,涂层厚度均匀性和施工连续性依赖人工操作,需严格控制施工环境、操作手法和涂层厚度,避免出现针孔、流挂等缺陷。
手工聚脲施工对温度、湿度、风力敏感,需满足以下条件,否则禁止施工:
- 温度:空气温度需在 5℃-35℃之间,基层表面温度需高于露点温度 3℃以上。温度过低会导致聚脲固化速度减慢,涂层易粘手、强度下降;温度过高(>35℃)会导致固化过快,涂层易出现气泡且难以涂刷均匀。
- 湿度:空气相对湿度需≤85%。湿度过高时,基层表面易凝结水汽,导致涂层与基层附着力下降,同时聚脲中的异氰酸酯组分易与水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,产生针孔。
- 风力:露天施工时风力需≤3 级(风速<6m/s)。风力过大易导致灰尘、杂物附着在未固化的涂层表面,影响涂层平整度和密封性;同时会加速聚脲表面水分蒸发,导致表面结皮、内部未固化。
底涂是连接基层与聚脲涂层的关键,施工时需注意:
- 底涂需搅拌均匀(若为双组分),根据厂家说明控制配比(如 A 组分:B 组分 = 10:1),严禁随意调整比例,否则会导致底涂固化不完全或固化过快。
- 用滚筒或毛刷均匀涂刷底涂,涂刷厚度控制在 0.1mm-0.2mm(即每平方米用量约 100g-150g)。避免涂刷过厚,否则底涂内部易产生气泡;若基层毛孔粗大,可分两次涂刷,第一次干燥后(约 2-4 小时,根据环境温度调整)再涂刷第二次,确保完全封闭基层。
- 底涂需在表干后(手指触摸不粘手)、实干前(一般为 8 小时内)进行聚脲主涂层施工,若底涂实干时间过长(超过 24 小时),需重新打磨底涂表面(去除浮尘和老化层),再涂刷一遍底涂,否则主涂层与底涂附着力会下降。
手工聚脲主涂层施工需通过 “刮涂 + 滚涂” 结合的方式,确保厚度均匀、无缺陷:
- 材料搅拌:手工聚脲多为双组分(A 组分:异氰酸酯;B 组分:胺类固化剂),需严格按照厂家配比(如 A:B=1:1 或 2:1)在专用搅拌桶中搅拌,搅拌时间控制在 2-3 分钟,确保颜色均匀、无颗粒。搅拌时需避免带入空气(如缓慢搅拌),防止产生气泡;搅拌后的材料需在适用期内(一般为 10-20 分钟,随温度升高而缩短)用完,超过适用期的材料会开始固化,严禁使用。
- 涂层厚度控制:水池聚脲涂层干膜厚度需≥1.5mm(饮用水池建议≥2.0mm),需分 2-3 遍施工,每遍湿膜厚度控制在 0.8mm-1.0mm,前一遍涂层实干后(约 4-6 小时)再进行下一遍施工。施工时需用湿膜测厚仪实时检测厚度,避免局部过薄(易渗漏)或过厚(易流挂、开裂)。
- 操作手法:第一遍用刮板沿同一方向刮涂,确保涂层与底涂紧密结合;第二遍可垂直于第一遍方向刮涂,减少针孔和漏涂;最后用滚筒轻轻滚压,消除表面气泡和刮痕,使涂层表面平整。施工时需注意连续作业,避免在同一平面内频繁停顿,防止出现接茬痕迹。
- 缺陷处理:施工过程中若发现气泡,需立即用针将其扎破,并用刮板将周围涂层刮平;若发现漏涂(基层未被覆盖),需用毛刷补涂聚脲材料,确保无遗漏。
若设计要求涂刷面涂,需在聚脲主涂层实干后(约 24 小时)进行:
- 面涂搅拌均匀后,用滚筒或毛刷涂刷,厚度控制在 0.1mm-0.2mm,确保涂层均匀覆盖主涂层表面,无漏涂、流挂。
- 露天水池的面涂需选择抗 UV 型,施工后需养护 7 天以上(常温下),避免过早暴露在强紫外线和雨水环境中。
聚脲涂层施工完成后,需经过充分养护才能投入使用,同时后期定期维护可及时发现问题,避免隐患扩大。
- 养护时间:常温(20℃-25℃)下,聚脲涂层需养护 7 天以上才能完全固化,达到设计强度;温度低于 15℃时,养护时间需延长至 10-14 天。养护期间严禁在涂层表面行走、堆放重物或接触水,避免涂层被破坏或影响固化。
- 养护环境:养护期间需保持环境清洁、干燥,避免灰尘、油污污染涂层表面;露天养护需搭建临时遮阳棚,防止强紫外线直射和雨水冲刷。
水池投入使用后,需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,建议制定年度维护计划:
- 定期检查:每 3-6 个月检查一次涂层表面,重点关注池底、池壁转角、管道接口等易受损部位,查看是否有开裂、起泡、剥落、划伤等缺陷。若发现轻微划伤(深度<0.5mm),可用专用修补剂填充后涂刷面涂;若发现大面积开裂或剥落,需彻底清除损坏区域的涂层,重新按照施工流程进行修补。
- 日常使用注意事项:
- 避免尖锐物体(如钢筋、铁锹)直接撞击或刮擦涂层表面,清理水池时需使用塑料或橡胶工具,禁止使用金属工具。
- 水池换水或清理时,避免水位骤升骤降,防止涂层因水压突变而受损。
- 若水池用于泳池,需控制水中氯含量(建议 0.3mg/L-1.0mg/L),过高的氯含量会加速聚脲涂层老化;定期清理池底藻类和污垢,避免长期堆积导致涂层局部腐蚀。
- 应急处理:若水池出现渗漏,需立即停止使用,放空池水,查找渗漏点(可通过观察涂层表面湿润痕迹或注水测试确定),彻底修补后再投入使用。
在手工聚脲水池应用中,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如下表所示:
总之,手工聚脲在水池应用中,需从材料选型、基层处理、施工控制到后期养护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,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防水失效。建议在施工前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,施工过程中安排专人监督质量,确保每一步都符合规范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