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脲作为一种高性能弹性防水材料,凭借其优异的抗渗性、耐候性和力学性能,已成为水库大坝防渗加固、缺陷修复及新建坝面防护的重要材料,有效解决了传统防护材料易开裂、寿命短等难题。
聚脲材料由异氰酸酯组分与氨基化合物组分反应生成,其分子结构决定了在大坝工程中的适配性,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四点:
- 快速固化,适应复杂施工环境:聚脲在常温下可实现 10-30 秒凝胶、1 小时达到步行强度,无需长时间养护。这一特性使其能在水库大坝狭窄作业面、潮湿基面(含水率≤10%)甚至低温(-15℃)环境下施工,大幅缩短工期,减少对水库正常蓄水的影响。
- 高强度与高弹性兼顾:其拉伸强度可达 15-25MPa,断裂伸长率超过 300%,既能承受大坝因温度变化、水位波动产生的形变应力,又能抵御水流冲刷、泥沙磨损,避免传统刚性材料(如混凝土、环氧砂浆)因形变导致的开裂渗漏。
- 极致抗渗与耐候性:聚脲固化后形成无缝整体涂层,水蒸气渗透系数极低(<1.0×10⁻¹²g・cm/(cm²・s・Pa)),可有效阻断库水、地下水的渗透通道;同时能耐受紫外线暴晒、冻融循环(-40℃至 80℃)及化学侵蚀(如水库中微量的酸碱物质),使用寿命可达 20 年以上,远高于传统沥青卷材(5-8 年)和普通涂料(8-12 年)。
- 环保无毒,符合水利安全标准:聚脲施工过程中无溶剂挥发(VOC 含量<10g/L),固化后无有毒物质析出,不会对水库水质造成污染,满足饮用水源地、生态保护区等敏感区域的工程要求。
根据大坝工程的不同需求,聚脲的应用可分为新建坝防护、老旧坝修复及特殊部位加固三大类,具体应用方式及作用如下:
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、均质土坝等新建坝体中,聚脲主要用于关键部位的长效防护:
- 混凝土面板防渗增强:在大坝混凝土面板表面喷涂 1.5-2.0mm 厚的聚脲涂层,形成 “混凝土 + 聚脲” 复合防渗体系。相比单纯混凝土面板,可将渗漏量降低 90% 以上,同时避免面板因干缩、温差产生的微裂缝发展为渗漏通道。
- 坝基与岸坡过渡段防护:坝基岩面、岸坡与坝体结合部位易因沉降不均出现渗漏,通过在该区域喷涂聚脲,并与坝体防渗结构衔接,可形成连续的防渗帷幕,阻断侧向渗漏路径。
- 溢洪道与消力池表面防护:溢洪道、消力池长期受高速水流冲刷和空蚀作用,传统混凝土表面易出现剥蚀、露骨。喷涂 2.0-3.0mm 厚的聚脲涂层后,其耐磨性是普通混凝土的 3-5 倍,可显著延长溢洪设施的维护周期。
我国大量水库大坝建于 20 世纪 50-70 年代,普遍存在混凝土碳化、裂缝渗漏、防渗体老化等问题,聚脲在修复工程中展现出独特优势:
- 裂缝渗漏治理:对于宽度 0.2-5mm 的混凝土裂缝,先采用环氧树脂灌浆封堵深层缝隙,再在裂缝表面及周边 20-30cm 范围喷涂聚脲涂层,形成 “灌浆 + 聚脲” 双重防护,防止裂缝再次扩展并阻断渗漏。例如,某中型水库大坝曾因温度裂缝导致坝体渗漏量达 0.5m³/h,采用该方案修复后,渗漏量降至 0.01m³/h 以下。
- 防渗体翻新改造:针对老旧土坝、砌石坝的防渗斜墙(如沥青油毡、土工膜)老化失效问题,可直接在原防渗体表面清理后喷涂聚脲,无需拆除旧结构,大幅降低改造成本。某水库土坝防渗改造工程中,采用聚脲修复后,工程造价较传统土工膜更换方案节省 30%,工期缩短 50%。
- 坝面混凝土碳化修复:大坝表面混凝土长期暴露于空气中,易发生碳化(碳化深度可达 5-10mm),导致强度下降、钢筋锈蚀。通过喷砂处理去除碳化层后,喷涂 1.0-1.5mm 厚的聚脲涂层,可隔绝空气、水分与混凝土的接触,延缓碳化进程,同时恢复坝面外观与防护性能。
水库大坝的闸门井、廊道、排水孔等特殊部位结构复杂,易出现局部渗漏,聚脲可实现精准防护:
- 闸门井与廊道内壁防渗:闸门井、输水廊道内壁空间狭窄、阴阳角多,传统卷材难以施工。采用聚脲喷涂可形成无缝涂层,紧密贴合复杂结构表面,有效解决阴阳角、预埋件周边的渗漏问题。
- 排水孔口防护:大坝排水孔易因水流携带泥沙冲刷,导致孔口周边混凝土磨损、渗漏。在孔口周边喷涂 2.0mm 厚的聚脲涂层,并延伸至孔内 5-10cm,可增强孔口耐磨性,防止渗漏扩散。
聚脲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其防护效果,需严格遵循 “基面处理 - 喷涂作业 - 质量检测” 的流程,核心技术要点如下:
基面处理是聚脲施工的核心前提,需达到 “无油污、无浮尘、无松动、干燥平整” 的标准:
- 混凝土基面处理:先用高压水枪(压力≥5MPa)冲洗表面浮尘、杂物;对裂缝、蜂窝麻面采用聚合物砂浆修补;再用喷砂设备(石英砂粒径 0.5-1.0mm)进行表面拉毛处理,使基面粗糙度达到 40-80μm,增强聚脲与基面的附着力;最后用吹风机清除表面砂尘,检测基面含水率(需≤10%),含水率超标时需采用烘干设备处理。
- 金属基面处理:对于闸门、预埋件等金属表面,需先除锈(达到 Sa2.5 级标准),去除氧化皮、锈蚀层;再涂刷专用环氧底漆,待底漆固化后(通常 8-12 小时)再喷涂聚脲,防止金属锈蚀影响涂层寿命。
聚脲喷涂需采用专用高压无气喷涂设备(压力≥20MPa),确保两组分充分混合、均匀雾化:
- 参数控制:喷涂时需控制设备温度(A 组分 60-70℃,B 组分 50-60℃)、喷涂压力(20-25MPa)及喷涂速度(0.5-1.0m/s),确保涂层厚度均匀(误差≤0.2mm),避免出现流挂、针孔等缺陷。
- 搭接与衔接:分段喷涂时,相邻涂层的搭接宽度需≥5cm,且搭接部位需在前段涂层凝胶前完成,确保无缝衔接;对于垂直面、顶面喷涂,需采用 “先上后下、分层喷涂” 的方式,防止涂层坠落。
- 特殊部位处理:阴阳角处需增加 1-2 道喷涂,涂层厚度比平面增加 0.5mm;预埋件周边需先手工涂刷聚脲底漆,再进行喷涂,确保边角完全覆盖。
施工完成后需通过多维度检测,验证聚脲涂层的性能是否达标:
- 外观检测:目视检查涂层表面是否平整、无针孔、流挂、开裂等缺陷,阴阳角、预埋件周边是否完全覆盖。
- 厚度检测:采用涂层测厚仪(精度 0.01mm),每 10㎡选取 3 个检测点,确保涂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(通常 1.5-3.0mm),单点厚度偏差不超过设计值的 - 10%。
- 附着力检测:采用拉开法测试涂层附着力,要求附着力≥5MPa(或涂层内聚破坏,而非界面破坏),每 500㎡选取 1 个检测点,若不达标需重新处理基面并补喷。
- 抗渗性检测:对重点防渗区域(如面板接缝、坝基过渡段),采用闭水试验或渗透仪检测,确保无渗漏现象;对于新建坝体,还需结合大坝整体渗流观测,验证聚脲涂层的防渗效果。
以某省大型水库大坝加固工程为例,该水库建于 1965 年,坝型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,坝高 68m,因运行年限长,出现面板碳化、裂缝渗漏(最大渗漏量 0.8m³/h)及溢洪道混凝土剥蚀等问题,2022 年采用聚脲进行全面修复,具体效益如下:
- 防渗效果显著:修复后大坝渗漏量降至 0.02m³/h 以下,达到国家一级防渗标准,每年减少水库水资源损失约 50 万 m³。
- 寿命与成本平衡:聚脲涂层预计使用寿命 25 年,较传统环氧砂浆修复(寿命 8 年)延长 2 倍以上,年均防护成本降低 40%。
- 施工效率高:采用 3 台高压喷涂设备同步作业,仅用 45 天完成大坝面板、溢洪道等区域共 1.2 万㎡的聚脲喷涂,较原计划工期缩短 20 天,减少水库放空时间,降低农业灌溉供水影响。
随着水利工程对长效防护、绿色施工的要求不断提高,聚脲在水库大坝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,未来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三方面:
- 材料改性升级:研发耐极端环境(如高温高湿、强腐蚀)的特种聚脲,如耐酸聚脲(适用于含酸性废水的水库)、阻燃聚脲(适用于靠近林区的大坝),提升材料适配性。
- 智能化施工:结合无人机喷涂技术,解决高坝、陡坡等危险区域的施工难题;开发涂层厚度、附着力的实时监测系统,实现施工质量动态管控。
- 协同防护体系:探索 “聚脲 + 碳纤维布”“聚脲 + 土工合成材料” 的复合防护技术,针对超高坝、地震高发区大坝,进一步提升抗裂、抗震性能。
综上,聚脲凭借其独特的性能优势,已成为水库大坝防护的优选材料,在保障大坝安全运行、延长工程寿命、降低维护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,未来随着技术升级,将为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。